7月9日,滴滴出行宣布,隨著出行需求的增加以及安全合規(guī)工作的深入開展,北京的供需緊張問題日益顯著,高峰期出行難、區(qū)縣供需差異大等情況突出。為了平衡供需系,滴滴于2019年7月11日對北京的網(wǎng)約車價格作出對應的調整。
調價生效地區(qū)為生效區(qū)域包括東城區(qū)、西城區(qū)、海淀區(qū)、朝陽區(qū)、豐臺區(qū)、石景山區(qū)、昌平區(qū)、門頭溝區(qū)等,具體調整表現(xiàn)為:
在起步價上,早晚高峰、凌晨時段均漲1元,普通時段起步價不變;
在時長費上,普通時段則從0.8元/公里降低至0.4元/公里;
里程費上,普通時段從1.6元/公里下降至1.45元/公里,晚高峰則降至1.45元/公里,早高峰和凌晨時段分別提高0.2元/公里和0.55元/公里。
去年兩起安全事件發(fā)生后,滴滴下線了順風車業(yè)務,并開始清退平臺不合規(guī)車輛,這讓滴滴損失了原來“最能跑”的全職運力,最明顯的感覺是,高峰期和極端天氣打車難度高了許多。
滴滴方面對36氪表示,自2017年4月至今兩年多,滴滴全天呼叫量增長了44%,高峰期呼叫增加了49%,目前滴滴快車工作日早高峰1/5的叫車需求因為沒有足夠運力承接。
此外,隨著美團高德攜聚合模式入局,乘客正在不斷分流到其他的聚合平臺。為了彌補運力不足帶來的供需不平衡,除了調價之外,滴滴此前還推出了針對高峰期時段、長距出行的特惠拼車。此外,滴滴表示,平臺還采取了各種補貼獎勵、熱力圖引導、排隊、拼車優(yōu)先等方式調整供需關系。
調價之后,雖然用戶在普通時段的出行價格則相對降低,但上下班高峰期及凌晨時段出行價格更高了,這對于用戶來說未必是件好事。首先,高峰期對乘客端提價,增加司機和滴滴方面的收入,調動司機積極性,不過從價格變動傳導到實際運力的提升還有一定的反應時間。此外,用戶對于網(wǎng)約車的品牌粘性并不高,高峰期最大的訴求是打到車而不是享受服務,在經歷了滴滴高峰期大排長龍的落差后,用戶可能會轉向車更多、轎車更高效的聚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