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云歌CTO吳銘:MT(馬桶)是熟人圈的“假面舞會”,“匿名”不是免責條款)
1月15日,王欣的社交產品MT,與字節(jié)跳動的多閃、羅永浩的聊天寶同一天上線,直接火到“沒朋友”――服務器被擠爆了。
在MT上線前的1月14日晚至今,分享鏈接被微信屏蔽、邀請短信被騰訊大王卡屏蔽,官網(wǎng)下載鏈接也無法進入,MT官網(wǎng)顯示,這是由于“下載用戶量超過了服務器負荷”。三款產品全部被傳“剛出道就遭封殺”,相關話題霸屏微博、知乎熱搜,一時間社交江湖風起云涌。
發(fā)布首款產品,就大膽試水社交,不得不說,云歌似乎沿襲了此前快播團隊的敢想敢干。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吳銘,也是王欣在快播時期的戰(zhàn)友,近日針對網(wǎng)絡上的輿論對采訪媒體做出了回應。
在吳銘看來,MT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完全是一種創(chuàng)新,市面上沒有可以對標的產品,所以并不會和微信對標,也不會和微信競爭。
吳銘認為,微信是款好產品,但它過度地強化了長期的聯(lián)系,比如餐廳點單等商業(yè)環(huán)境中,仍然要求用戶添加長期好友,MT就是在填補這部分需求的空白。
- 為什么現(xiàn)在MT仍然無法下載,何時能夠解決下載的問題?
目前服務器還在擴容,一些后臺的問題還在優(yōu)化。至于iOS應用商店,我們還沒上架,并不是網(wǎng)傳的被下架。上線第一天進來的用戶太多,把我們準備的服務器給擠爆了,我們預計每天的帶寬費是2萬元,結果實際產生了5萬元的帶寬費、8.3T的流量,用戶量達到了40萬。云歌的技術人員都在加班加點解決這些問題,軟件版本已經更新了兩次,官網(wǎng)很快會重新開放下載。
- 現(xiàn)在已經下載的用戶使用MT,正常使用狀態(tài)中顯示的是“網(wǎng)絡不可用”,是因為我們暫停了某些功能嗎?
沒有暫停任何功能,這種情況應該是碰到BUG了,手機品牌、型號太多,有的問題我們覆蓋不過來。如果用戶發(fā)現(xiàn)了這些問題,可以通過MT官網(wǎng)上報BUG,我們非常歡迎這樣的用戶。
- 1月15日,抖音多閃、羅永浩的聊天寶與MT同時上線,這兩款產品是否可以與MT對標?當初在開始做MT的時候,你們對標又是哪一款產品?
MT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完全是一種創(chuàng)新,市面上沒有可以對標的產品。只是因為大部分人只能理解自己理解的東西,對于他們還不理解的東西,他們就只好和熟悉的東西做對比,去想象它該是個什么樣。
?因為我們的產品不是存在于真空當中,也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出現(xiàn),其中會有我們對大趨勢的把握和對人性的理解,所以產品在一些點上會有相似性。
- 有網(wǎng)友說在MT當中,想要的消息沒打探到多少,“種子”倒是拿到了很多,您認為現(xiàn)在用戶在MT上的交流,符合云歌的設計初衷嗎?
一開始設計這個產品,是希望用戶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用,而不是遵循我們“設計”出來的需求。用戶有“短連接”的需求,那MT就把這種“短連接”盤活,最終真正讓人們在二度(朋友的朋友)甚至三度的社交圈里,拿到真正的干貨。引入紅包系統(tǒng),也是為了推高用戶發(fā)垃圾信息的成本,從而減少垃圾信息。發(fā)送無聊信息的用戶,大都是不太在乎時間成本,反而很在乎金錢成本,那現(xiàn)在聊一塊錢、兩塊錢的天,他舍得發(fā)一些無聊的信息,那推高到五塊錢、十塊錢,是不是就只剩下那些傾向于多聊點干貨的用戶?紅包系統(tǒng)能夠通過價格影響供給和需求,來規(guī)范用戶的行為,我們還在摸索合適的額度。
- 這種形式的社交會不會像是《人類清除計劃》里法定殺戮日一樣,人們可以為所欲為,所有罪行均不用承擔責任?用戶不用為自己的言論負責,會和謠言傳播、色情話題掛鉤,MT的群聊是否會打開人性之惡的潘多拉魔盒?
這其實是對“匿名”的誤解,按照國家法律規(guī)定,即使用戶能在前端匿名,后端也一定是實名的,不存在“不需要負責”的說法。更準確地說,MT的限時群聊是一場“假面舞會”,你所見的人都是自己圈子里的二度、三度人脈,是跟你多少有點關聯(lián)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面具,這張面具減輕了用戶的社交壓力,讓他講出了實名時不會說的話。所謂“匿名”,其實是后臺知道藏在面具后面的是誰,只是用戶之間不知道誰是誰。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句文案,大家就把產品妖魔化,當成了不用負責的法外之地。MT是“Magical Truth”的縮寫,就是奇妙的真實的意思,這就是一張面具、一個小道具,不是免責條款。中文被叫成“馬桶”,一是叫著順口,另外王欣曾經很喜歡劉德華的一首歌《馬桶》,里面的歌詞寫到“只要一個按鍵,沖走所有煩惱”,正好與我們做這個產品的愿景是契合的,希望這個產品能幫助大家釋放你的壓力和煩惱。
- 云歌會如何應對內容上的風險?
我們會用“算法 + 人工”的方式去過濾,具體包括三種方式,一是人工審核,二是關鍵詞屏蔽,三是算法識別。現(xiàn)在云歌員工還不到100人,我們在不斷擴大內容審核人員的隊伍,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算法識別,我們直接和阿里云上的數(shù)據(jù)交叉對比。
-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用手機號認證注冊,并且會要求通訊錄權限的原因?但這樣都是熟人,社交壓力是否仍然存在?
對,MT上的人不是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不到的人,而是你通過一兩個人、繞個彎子能找到的人。如果關閉了通訊錄的授權,你的信息在這個產品上是傳播不出去的。社交壓力是一定會存在的,MT只能解決一個問題――在社交壓力大的關系鏈里,大家?guī)厦婢?,來聊些干貨。更多的使用場景,期待用戶能挖掘出來?/p>
MT
- 有時候,很多八卦猛料都是被爆出來了,人們才驚呼“原來還有這種事兒”?,F(xiàn)在MT相當于做了一個反向的事情,讓人們去問。
很多產品都面臨這樣的問題,一款短視頻軟件,100個用戶里只有一兩個會主動去拍視頻,但如果看到一個內容特別好,可能就會激發(fā)其他人去效仿,拍同款。我們也會借力KOL來制造一些話題,比如王欣在前幾天的內部產品交流會上就說,你們可以問“王欣有什么癖好”啊,但我們終究還是希望做成UGC(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的模式。
“短連接”才有商業(yè)
- 在MT所處的社交賽道上,已經有微信、抖音、微博等巨頭把持,隨著MT的發(fā)展,總有一天可能會狹路相逢,您是否擔心社交巨頭可能帶來的壓力?
云歌智能從設立之初就確定了“無為、不爭”的理念,也就是別人做的我們不做,只會去切入一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的需求。微信解決得很好需求,我們就不會再嘗試去做,因為對社會來講,這樣并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
?所謂賽道也分大小,用社交去框它,微信、抖音都在里面;你要用人性去框它,那什么產品都能裝進去。所以“社交”的外延太大了,我更建議用痛點來區(qū)分不同的場景。MT針對的是其他軟件還沒有滿足的需求,就是要解決人的社交壓力,在需要短連接的時候提供短連接。微信是款好產品,但它過度地強化了“長連接”?(按照王欣的觀點,“長連接”是即時聊天工具,“短連接”是以場景去連接,場景結束,連接就斷開了,比如網(wǎng)約車場景中乘客與司機的連接),在“短連接”的環(huán)境下也強迫用戶產生“長連接”,現(xiàn)在走到哪里都有人要和你加個微信、掃個碼。你想想現(xiàn)在讓你發(fā)個朋友圈,你會有不舒適的感覺,有的時候雖然說不出來,就是會倒抽一口冷氣,其實就是有壓力,因為圈子里人太雜了。
- 如果MT主打的是用戶之間的“短連接”,那怎么提升用戶粘性?
MT本來就是不留人的,用戶需要用到這個場景,那他就一定會想起MT,回來用MT,因為現(xiàn)在市場上根本沒有替代產品。如果他不需要,那他就可以把它放在一邊,所以留人這件事根本就不是我們的初衷。
- 這種“短連接”式社交的價值在哪里?
“短連接”的另一個定義就是商業(yè)。首先,人情和商業(yè)是對立的,關系太密切的人是無法做生意的。比如你爸要你幫忙拎個東西,你跟他要10塊錢,很可能會得到一巴掌。從這個角度來看,“長連接”的產品去做生意,比如微商,實際上是在透支人和人的信任,本來是可以借100萬的交情,被直接變現(xiàn)成了10萬、5萬,但成本卻是信任被破壞。但是很多需求又是真實存在的,很多人都需要找清潔阿姨、按摩師、心理醫(yī)生,需求這么多元,不可能全都覆蓋成用情感約束的“長連接”,那就需要構建商業(yè)的“短連接”。
- 從這個角度看,市面現(xiàn)有的社交軟件都在構建人們的“長連接”,像MT這種“短連接”式的社交軟件會不會顛覆人們對社交的定義?
所謂顛覆,不是目的,而應該是一個結果。我們只是找到了人性本身的、尚未被滿足的需求,一個痛點,然后用產品、用服務去滿足它。因為你滿足了人性的需求,公司才能產生價值,才能在社會上生存,而不是倒過來,利用企業(yè)的優(yōu)勢地位去強迫你的用戶。
- 您的回答中有一個關鍵詞――“人性”,關于人性,其實最近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上提了一個相關的問題,“什么產品是好的產品,是讓用戶上癮,還是其他的?”MT所解決的“人性”,和這個“上癮”是一回事嗎?
我很同意張小龍的觀點,我們的理念并不沖突,我所講的“人性”,實際上是向善的人性。
對微信屏蔽早有預計
- 您怎么看微信屏蔽MT分享鏈接這件事?
創(chuàng)業(yè)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克服困難,但現(xiàn)在,最精彩的部分還沒開始。微信屏蔽只是一個很小的插曲,我們對此也有預計,這是它內部機制的觸發(fā),我相信并不是針對我們。
- 此前已有社交軟件的匿名板塊,因為用戶發(fā)布謠言而被責令整改。做MT這樣一款軟件,會不會在未來要面對更大的風險?
會有這種擔心,畢竟“先鋒”和“先烈”只有一字之差,但我們并不會因為風險就不做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作為出資人,投資一些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來一些事,讓年輕人去冒險,但社會發(fā)展的大趨勢是不會倒退回去的,我們想?yún)⑴c進去。
- 在人工智能領域,BAT等等巨頭早已經開始布局,作為該領域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云歌是如何吸引高科技人才,如何避免高科技人才流失的?
換一個角度,可能能回答這個問題。你在想要創(chuàng)業(yè)或者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如果需要大量資金才能做的,那方向一定是錯的;如果需要完美的團隊才能做,那方向也一定是錯的。資金、人才都應該是結果,而不是先決條件,隨著你的產品不斷演化,你的方向被驗證符合社會的需要,自然會有資金和人才追著你來,根本不需要去搶。為什么有很多優(yōu)秀的人才會加入?因為我們相信這個事業(yè)的方向是對的。
- “人工智能”其實已經是市場上的熱詞很久了,在您看來,人工智能應用的爆發(fā)點是已經過去了還是即將到來?會在什么時候出現(xiàn)?
任何一個新生事物都會經歷一個光環(huán)曲線,越是一開始,媒體報道對它的比較多時,其實是進入了過熱期,讓人們覺得人工智能無所不能。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人工智能并非無所不能,它就進入了“失望的谷底”,因為沒有了過高的期待,它反而有了正常的發(fā)展,逐步進入成熟期。所以越是媒體報道得多,越是要積極去迎接,因為這個就是趨勢。云歌雖然名為“人工智能”公司,但我們更多的是利用云平臺的技術服務,去解決一個需求點。
人工智能是什么,其實也并不是一個新的東西。所謂技術革新,最終會順應一個大趨勢――降低社會成本和提高計算成本,用大白話說,就是能讓電腦干的活兒都讓電腦做,我們公司所有的創(chuàng)業(yè)方向都是順應這個趨勢。
第二個大趨勢,就是組織,我們叫做“個人的崛起”或者“人人的社會”。其實就是說最終演化的方向是“平臺+個人”這種社會組織方式,就像我們在做的孵化平臺“云歌平臺”。
- 這種組織變革,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區(qū)塊鏈技術所實現(xiàn)的去中心化?
可以這么理解。過去的組織形式要消耗巨大的社會成本,人的大腦帶寬是有限的,一個將軍不可能直接管理手下所有的士兵。通訊工具只能縮短溝通的時間,但這種社會成本仍然存在?,F(xiàn)在我們可以做到用算法技術去匹配需求,網(wǎng)約車平臺一天可以處理幾千萬的訂單量,比特幣交易可以交易0.000001,這在傳統(tǒng)的出租車公司、傳統(tǒng)的股票交易平臺上是不可想象的。這些技術也顛覆了很多創(chuàng)業(yè)平臺,只要創(chuàng)業(yè)者有一個Idea,平臺可以給你資金扶持、稅務測算、財務支持等等服務,刷卡使用會議室、飲水機等公共設備,計費精確到一分鐘、一杯水。怎樣降低社會成本,提高社會效率?就是這樣精細化的分工,讓每個人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 云歌未來的融資和IPO時間表是怎樣規(guī)劃的?
這個超出了我們能掌控的范圍,我們能做的,是盡力把手頭的事情做好。等到產品的理念得到驗證,獲得一些正面反饋,要上規(guī)模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考慮再次融資。
- 在2018年10月,云歌智能官網(wǎng)上公布了6款新產品,很多還沒有公布細節(jié),有視頻類的、地圖類的,這些產品會在什么時候發(fā)布?
這些產品目前處于保密狀態(tài),未來上線的時候期待你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