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科技:地球已經不能滿足人類探索的需求了嗎?我們?yōu)槭裁匆獙⑸衩氐挠钪孀鳛樾碌奶剿髂繕?
張帆:首先,地球已經不能滿足人類探索的需求”其實并不完全是我們去宇宙的原因,相比“蛟龍?zhí)?rdquo;進入深海要面對幾百個大氣壓,太空是真空環(huán)境,只需要裹住倉里的一個大氣壓,這方面反而容易一些。
太空探索的關鍵問題是得把飛船打到天上去,很費燃料,換句話說就是很費錢,返回的時候由于地球上有大氣,飛船在大氣里下降速度快導致摩擦生熱燃燒,所以保護也非常棘手。
所以在太空探索時,能否避開進入和逃離大氣層,就直接在太空里面造太空飛船,避免摩擦燃燒,也不需要讓它逃離哪個引力場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這種想法從某種程度上催生了現在比較流行的“太空挖礦”,太空挖礦的一個目的就是拉一個小行星到地球附近,在上面把小行星上的東西變成可以3D打印的材料,之后直接在太空站把飛船尤其是比較重的部件做出來。這些事情做到了的話,太空探索比鉆到地球深處甚至內部更方便。
另外我們探索宇宙,尤其是行星探索,除了建一個新的基地以外,對地球還有很重要的參考意義。地球上的環(huán)境比較特殊,是有可能會變的,不光是全球變暖問題。當地球發(fā)生極端變化的時候,人類怎么樣能夠生存,我們可以從火星、金星的探索里,學到在極端環(huán)境下的生存之道,對將來長期在地球上生存,也有很重要的意義。另外,即便只是為了了解我們地球上現有的各種地質、地磁等現象的來源,探索其它行星也是非常有效可行的獲取線索和比對數據的方法。
網易科技:在登月完成后,人類為什么會選擇火星?
張帆:近期來看是技術上可行,遠期有一些很明確的科學,甚至社會學的目標?;鹦沁€是挺有意思的,但其實還不是一開始就選了火星。首先考慮的問題其實是得離得近。因為距離遠通訊信號就弱,導航也很難。而且如果去到外太陽系,距離太陽遠,能量供給很難保證,得用大量核電池,如果發(fā)射失敗爆炸了肯定不是什么好事。而去近的地方有兩個選擇,往內走有金星,往外是火星。
其實上世紀中葉金星更受歡迎,因為金星跟地球尺寸基本一樣,里面的巖石結構的構成也基本一致。而火星其實只有地球質量的1/10,它更像一個大一點的月亮。而且金星的外面被一層云包裹,看不見里面到底是什么,所以早先大家想象在里面可能有生命。早期尤其是蘇聯做了很多金星探索。
但是金星上存在不可控的溫室效應,地球上如果人類不加以控制可能也會發(fā)生類似的事。溫室效應導致金星表面溫度高達500度左右,比距離太陽更近的水星溫度還高,其大氣里也基本已經沒有水了,水全都蒸發(fā)到特別上面,太陽光把它電離變成氫和氧,氫很輕,上浮跑到太空里,沒辦法再回來形成水。所以金星很干,也特別熱,不太可能有生命,探索價值有限。
金星的大氣壓還特別高,表面大概是90個大氣壓,跟深海1000米是差不多的。可以想象要是去金星載人探險,得把蛟龍?zhí)栆粯映恋娘w船打到太空,即使有錢技術上也不一定達得到,所以金星探測比較困難。
其實即便是無人探測器也很難抵受這樣的高溫、高壓。另外金星上的云實際是硫酸,會腐蝕。蘇聯打了很多探測器上去,有一個成功著陸,也只工作了二十幾分鐘就掛了。所以金星基本上探測就先告一段落了,但之后并非沒有可能繼續(xù)對金星進行探索。
有一種可能性,不完全降到地面,降到大概幾十公里的高度,用氣球飄在半空,那附近大概是一個大氣壓,引力又跟地球差不多。但是還是得帶氧氣面罩,穿一些不被酸雨腐蝕的衣服。
去火星反而比較容易,雖然火星比金星略遠,但是火星比較適宜登陸。
火星環(huán)境和金星正好相反,經歷了不可控的冰箱效應?;鹦菤夂蚝芾?,大氣壓特別低。由于小,所以形成之初的余熱堅持不了太久,火星里面大概是四十億年之前可能冷卻了,冷卻之后發(fā)電機效應沒了,磁場消失。現在有一些磁場的遺跡,但是沒有像地球南北極之間的大磁場,沒有辦法保護行星,太陽風直接吹到電離層上面,把大氣層的帶電粒子吹跑了。而且火星質量只有地球的1/10,引力能夠束縛到多少大氣也是個問題。所以火星的大氣非常稀薄,大概只有地球的1%。
火星的環(huán)境也比較惡劣,上面有很多特別細的像煙一樣的粉塵,很容易被風卷起來,形成席卷整個火星的沙塵暴,電影火星救援里的大風暴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電影不太真實的一點是,火星上大氣稀薄,風速即使很高但沒什么勁,不會把東西吹得到處亂跑,所以實際上危害沒有那么大。
長期的考量是,我們有很多人提到去火星移民或者是建一個大的基地,甚至把火星整個氣候改造,變成一個宜居的度假勝地,這實際上很困難的。
火星的好處是它有相當多的水,主要是以冰的形式存在。在星際探索里面,水不光是人類需要,它是一個極性溶劑,對化學形式生命體的存在可能都很重要,同時我們也可以想辦法把氫從里面提取出來,水被分離成氫和氧之后,可以拿來做燃料。
但要想讓火星溫度比較宜居,還需要把更多的二氧化碳搞出來,火星上有二氧化碳的干冰,所以馬斯克想了一個辦法,其實也不是他想的之前有人做過這個研究,能不能拿核彈去炸干冰蓋。但是算了一下,把所有都炸出來,大氣密度也就從地球的1%增到7%,可能干了一個遺患無窮的事,但是實際氣候改善沒有太多。所以長期移居,想把整個氣候改變可能是不太靠譜的。
另外再怎么改變也不太可能變出氧氣,氧氣是地球上特殊的產物,它實際上是生物排放的廢氣,是生物過程的一個副產品。氧是一個強氧化劑,很容易跟其他東西起反應,所以很難也一般不會自然的在一個環(huán)境里存在。
地球上有氧氣是因為有原始的生物還有樹。氧氣對絕大部分早期生物來說是劇毒,我們抗衰老也有抗氧化的說法,實際上要是硬講我們慢慢的在被氧氣毒死也不是完全沒道理,但是人不能不吸氧氣,因為高等生物需要很多的能量供給,需要有很強的氧化劑來產生強烈的化學反應來釋放能量。所以想把火星改造成宜居、不戴面罩也可以到處亂跑的環(huán)境,只有科幻片才有,現實基本上沒有什么可能性實現。
長期來講,可以建基地,但也就是放大版的月球基地,不太可能改造整個星球。
去火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標,是去看有沒有生物。要想從零開始做出來真正的復雜生命是很難的,所以如果在宇宙另外一個地方,比如火星,發(fā)現了和地球完全不一樣的生命的結構,就是打開了另外一扇門。因為我們不能創(chuàng)造生命,只能改造,也許可以把它改成各種各樣的東西拿出來治病。
網易科技:和登月比起來,為什么去火星更難?它難在哪里?
張帆:火星類似一個大號的月球,它的特點是大氣稀薄、引力小,所以登陸方式跟月球比較像。但火星要更難一點。
月球上基本沒有大氣,就貼著地面特別薄的一層,沒法用降落傘,我們的嫦娥登月都是用的反向推力火箭,沖著地面方向噴從而減速。
在火星上有大氣,可以用降落傘,但是由于火星大氣密度不夠大,所以光是降落傘不太好用,一般采用混合式方法,比如美國的Curiosity好奇號登陸的時候,先用降落傘把速度降到聲速以下,再反向助推。這方案行之有效,但是步驟多了之后,出問題的可能性就大。
如果想要載人登陸火星,問題就更加棘手。因為人是需要有生命保障系統的,飛船的空間也不可能特別小。但是一旦登陸火星的東西達到10噸左右量級,就需要一個美式足球場大小的降落傘把它降到亞音速。
首先降落傘本身有重量,而即使能做到很輕,它從折疊到展開的過程也需要時間,算一算還沒展開成足球場那么大,就撞到地上去了。所以沒有辦法用降落傘把它降到亞音速,必須要在超音速環(huán)境下,就得開反向助推了。這其實是很麻煩的事情,沒有聲音作為壓力波在飛行器前面開路,前方大氣在“毫無準備”、“毫無躲閃”的情況下被飛行器撞到,很容易形成激波,有可能開了助推反而掉得更快,或者產生湍流影響飛行器姿態(tài)。但也不是沒法解決。馬斯克的SpaceX有火箭助推器回收,比如獵鷹9號回收,實際上大概在四倍音速就已經開始反向助推了。掉到離地面70公里左右時,它的工作環(huán)境基本上跟火星已經很像了。
雖然技術并不是不可能,但需要第一批去的人非常勇敢拿肉身實驗。總而言之去火星還是非常有意義,也有很多可以期待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很有意思的年代。在后面會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發(fā)生,尤其是宇宙探索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