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的發(fā)布會報道中,我們就曾經(jīng)說過,魅族17可能是國產(chǎn)手機發(fā)展史上,預熱時間最長的一款產(chǎn)品。從官方首次放風到正式推出,跨度超過一個月,遠遠長于行業(yè)平均兩周左右的新品預熱期。
實際上,作為國產(chǎn)品牌中最后一個推出2020春季旗艦的廠商,魅族可謂有苦說不出。大家都知道,一款新品的黃金銷售期,就是上市后的前3個月。而無論最早發(fā)布的小米10,還是相對較晚的OnePlus 8,它們都已經(jīng)在市場上銷售了1~3個月,魅族無疑錯過了大量中高端消費者。
如果你是一位旗艦機的用戶,可能早已買到了自己心儀的產(chǎn)品,因為除了前面提到的小米10和OnePlus 8,三星、OPPO、vivo(iQOO)等幾乎所有品牌,都推出了與魅族17相同平臺,也就是高通驍龍865機型?,F(xiàn)在還沒有出手的,除了等等黨,剩下的多半都是魅友了吧?
我們收到的評測機是12+256GB天青色,全系頂配,也是主打色,各方面都代表了魅族目前的最高水準。通過一周的體驗,我對它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下面就通過幾個方面,直觀的告訴大家,魅族17等得值不值。
散發(fā)著讓人念物的氣質(zhì)
設計永遠是魅族手機最大的賣點,不過我要先吐兩個槽。
首先是重量。眾所周知,歷代魅族手機幾乎都是同時期,同級別產(chǎn)品中最輕的。我原本以為魅族 17也會在重量控制上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畢竟進入5G時代后,旗艦機普遍都做成了“半斤”。誰知,魅族 17 Pro由于采用了陶瓷機身,重量達到了219g,即便是魅族 17,也有199g,相比友商的產(chǎn)品,并沒有重量上的優(yōu)勢。
其次是攝像頭的位置。魅族 17 Pro這次的影像系統(tǒng)稱為“6400W全場景AR專業(yè)影像系統(tǒng)”,所有組件采用了并不多見的橫向排布,而非現(xiàn)在流行的豎向或者矩陣式。但是,該機的攝像頭模組位置過于靠上,一是導致美感有所降低,我們嘗試將它往下挪了半個身位,是不是看著就要和諧不少?
二是這個位置在橫屏握持時非常尷尬,無論玩游戲還是拍照,左右手都無法避開,不但很硌手,而且極易沾染指紋,弄臟鏡頭。當然,我們知道手機的設計很大程度上要基于內(nèi)部元器件堆疊的考慮,所以,慢慢習慣吧。
好了,批評完了,下面開始彩虹屁。
陶瓷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2016年小米就推出過采用陶瓷后蓋的小米5尊享版,說是陶瓷,其實就是氧化鋯,而非我們吃飯用的陶瓷碗。多年過去了,還在堅持推出陶瓷手機的品牌屈指可數(shù),在售機型中,也就只有OPPO Find X2 Pro,但魅族 17 Pro比它便宜了2000塊。
陶瓷后蓋的好處很多,除了觀感比玻璃更有檔次之外,觸感也要溫潤很多。更重要的是,幾乎完全不用擔心會被劃傷。當然,陶瓷也有缺點,雖然硬度非常高,但是比較脆,不經(jīng)摔,戴不戴套就看自己啦。
魅族為17 Pro準備了3個顏色:烏金、定白和天青,其中,天青自然是主打色,也是別的品牌沒有的,而烏金和定白實際上就是黑色和白色。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這3個顏色中,只有定白的前面板也是白色的,也就是魅族所說的“可能是今年唯一白色面板5G旗艦”。如果你是白色控,定白就是魅族 17 Pro的殺手锏。
與友商旗艦相比,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魅族 17 Pro,我覺得就是秀美。秀即秀氣,克制,既沒有浮夸的元素,也沒有跳躍的配色;美則是線條,0.5°后蓋曲率+G3曲率的四邊,使得魅族 17 Pro無論視覺還是握持都非常優(yōu)雅,再配合陶瓷的溫潤,相得益彰。
整體來看,設計依然是魅族 17 Pro的一大賣點,無論顏色、材質(zhì)還是線條,依然體現(xiàn)了魅族對于手機設計的獨到理解與堅持。我不想用“藝術(shù)品”這種一看就是吹牛逼的話術(shù)去描述它,不過魅族 17 Pro所散發(fā)出的氣質(zhì),也的確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念物情結(jié)。
旗艦機中少有的直屏
幾天前,魅族17 Pro上市時李楠曾點評說,魅族放棄超窄邊框,沒有采用曲面屏或者瀑布屏是對的。實際上,縱觀目前的安卓旗艦機,除了iQOO、realme這類主打性價比的品牌,以及紅魔、黑鯊這種側(cè)重游戲體驗的產(chǎn)品,大多數(shù)都采用了曲面屏和瀑布屏。
曲面屏的好處很多。首先,它是一種身份象征,這個風氣主要是三星帶起來的。從2014年發(fā)布Galaxy Note Edge開始,三星為了賣自己的AMOLED柔性屏,每年的S和Note系列旗艦,都采用了曲面屏,給行業(yè)和消費者營造了一種曲面屏手機等同于高端手機的假象。
其次是視覺沖擊力,這在瀑布屏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F(xiàn)在曲率最大的瀑布屏已經(jīng)做到了90°,看上去有一種視覺無邊框的感覺,相當震撼。
再次就是手感,旗艦機的后蓋目前基本都采用了曲面設計,再結(jié)合曲面屏,就可以實現(xiàn)“最薄處”X毫米的機身。這雖然是數(shù)字游戲,但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握感輕薄”。
最后就是操作,我是覺得現(xiàn)在的側(cè)屏交互基本都沒什么用,不過在手機形態(tài)難有突破的今天,至少多了一個與手機“溝通“的選擇和途徑。
那么問題來了,曲面屏既然這么好,魅族為什么不用?
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屏幕基本信息:6.6英寸、19.5:9比例、2340×1080分辨率(PPI 390)、2000000:1對比度、峰值亮度700nit(典型值)……參數(shù)“平淡無奇”。不過,這是一塊魅族向三星定制的Super AMOLED 直屏,在COF?藝的加持下,魅族 17 Pro的下巴做到了3.3mm,屏占?高達92.2%,從正?看幾乎四邊等寬。
不過即便如此,魅族 17 Pro的視覺沖擊力依然不如采用曲面屏或者瀑布屏的手機。但是也正是由于直屏設計,不會出現(xiàn)曲面屏才有的色差和誤觸問題。尤其是后者,對于喜歡玩游戲的人來說,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吃雞的幾率。
此外,魅族 17 Pro僅2.99mm像素級挖孔,也是權(quán)衡了兼顧正?視覺和?感的全?屏?案,為了最?程度降低挖孔對視覺的影響,它將開孔放到了右側(cè),因為左側(cè)是閱讀的起點和視覺中?,讓?戶更注重這塊屏幕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
魅族 17 Pro的屏幕也支持90Hz的刷新率及180Hz的采樣率,滿足了作為一款旗艦機的必備條件。有趣的是,在最近一次系統(tǒng)更新中,魅族開啟了17 Pro對120Hz刷新率的支持,這也意味著該機在硬件上是支持更高刷新率的。不過就目前來看,F(xiàn)lyme 8對于高幀顯示的優(yōu)化還不夠,比如很多動畫效果就比較生硬,期待下一版系統(tǒng)更新。
配置到頂,體驗尚存優(yōu)化空間
4月17日,魅族召開了一場主題為“魅族17 mSmart 5G的快省穩(wěn)技術(shù)分享會”的線上發(fā)布會,一方面正式開啟了新機的預熱。另一方面,也對魅族 17系列5G方面的技術(shù),做了一些提前劇透。
其實對于現(xiàn)在各品牌旗艦機5G功能的表現(xiàn),我們現(xiàn)在很少進行單獨測試,一是因為所在地的5G覆蓋并不是太完美,難以得到一個具備參考性的客觀數(shù)據(jù);二是只要是同一平臺(比如驍龍865+X55),5G性能的差異就不會太大,應用層面更是體現(xiàn)不出來。
所以對于已經(jīng)測試過很多次的平臺,更多的關(guān)注點還是放在實際的用戶體驗層面。
除了驍龍865,魅族 17 Pro另外“兩大件”的配置也是頂?shù)筋^的,采用了LPDDR 5內(nèi)存+UFS 3.1閃存的組合。按照國際慣例,還是先跑分,不到60萬,并不高,當然和目前最高的也就差個幾千萬把分,不用太在意。
我用魅族 17 Pro玩了幾把《和平精英》,畫質(zhì)設置為系統(tǒng)的最高值,60幀模式。從幀率曲線來看,并不是特別穩(wěn)定,一直有兩三幀到四五幀的波動,最低時也跌到過50幀出頭。這樣的幀率波動在游戲中幾乎察覺不到,不影響游戲體驗,只是從側(cè)面反映出魅族還有近一步優(yōu)化性能體驗的空間,或者說,在體量已經(jīng)不足以讓應用方主動迎合做優(yōu)化的前提下,魅族的工程師還要更努力才行。
發(fā)熱方面,吃雞兩局后,用紅外線測溫儀測試魅族 17 Pro溫度最高處(攝像頭左下方)為42.5°??紤]到期間手機一直插著電腦測幀率,相當于是充電狀態(tài),不插電會低個兩三度,屬于正常水平。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魅族 17 Pro是陶瓷機身,陶瓷的導熱性是要高于玻璃的。我沒有體驗過魅族 17,理論上在同等條件下,它的機身發(fā)熱應該會比魅族 17 Pro低一些。
熟悉魅族的魅友都知道,性能一直都不是魅族手機的核心賣點,與同時期競品相比,其配置也很少領先。不過這次,得益于“后發(fā)制人”的優(yōu)勢,魅族有了相對充分的準備時間,直接將魅族 17 Pro的硬件干到了目前行業(yè)頂級。
只是在軟件層面,它還有一定的優(yōu)化空間,比如游戲幀率的穩(wěn)定性、發(fā)熱、續(xù)航,和目前幾大頭部品牌的旗艦相比,還是有些差距。不過畢竟硬件底子擺在那兒,相信只要給魅族一定的時間,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
拍照終于能打了
拍照一直是魅族手機的“傳統(tǒng)弱項”,歷代旗艦機都是如此,始終處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位置,就更別提什么DxOMark排名了。
魅族為17 Pro搭載的這套影像系統(tǒng)稱為“6400W全場景AR專業(yè)影像系統(tǒng)”,拆開來看就是3個關(guān)鍵詞:6400W,即6400萬像素;全場景,即多焦段/功能鏡頭;AR,即3D深感探測器。細化一下,主攝:6400萬像素索尼IMX686;長焦:800萬像素OV 08A10;超廣角/微距:3200萬像素索尼IMX616;TOF:30萬像素三星 33D。
魅族 17 Pro這顆主攝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就是Redmi K30系列上那顆。需要解釋一下的是它的TOF鏡頭,也就是“3D深感探測器”,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OPPO R17 Pro上就有,用于采集被攝場景的景深信息,精度遠遠高于那些湊數(shù)的所謂景深鏡頭。魅族這套系統(tǒng)明確釋放了其對于目前消費者訴求的理解:覆蓋常用焦段(15~79mm)與場景(風景、人像、微距)的同時,為AR做準備。“戰(zhàn)略放棄”潛望式長焦,我認為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看樣張。
下面一組圖片是我用魅族 17 Pro在白天拍攝的,從上到下分別為超廣角、廣角、2X、3X,均為自動模式,開啟自動HDR及AI場景識別。需要注意的是,當天是陰雨天,能見度較低,天也是灰蒙蒙的。
從實拍樣張來看,有兩點值得一說:1.魅族 17 Pro的發(fā)色走的是真實路線,幾乎沒什么后期飽和度的加持,拍出來的照片原汁原味,適合喜歡自己動手的用戶;2.2X畫面是通過主攝的畫面裁切得到的,所以畫質(zhì)相比3X長焦鏡頭并無優(yōu)勢。如果對構(gòu)圖的影響不大,建議多直接使用3X。
魅族手機的老毛病——快門時滯在17 Pro上依然存在,連續(xù)按下快門的間隔過短,系統(tǒng)可能就會跟不上。對于有多張連續(xù)拍攝需求的場景,最好直接按住不放,啟動連拍模式。
我們再來看一組夜拍場景。上圖為普通模式,下圖為夜景模式,其他設置保持不變。
可以看到魅族 17 Pro的夜景可用度還是比較高的,曝光、噪點和涂抹感控制得都不錯,雖然暗部細節(jié)有所缺失,但高光部分并無明顯溢出。而在夜景模式下,這兩個問題就都沒有了,得到了一張曝光更加平衡的照片,整體細節(jié)也很豐富。
值得一提的是,魅族 17 Pro的夜景模式分為手持和腳架,但無論在哪種模式下,曝光時間都不長,大概3秒左右。這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時長,既可以保證多數(shù)場景的曝光,也不會過度影響手持的成片率。
再來看一組更為極端的夜拍場景,注意,我說的極端并不是要把晚上拍成白天,而是在光線昏暗的同時,還包含了逆光、復雜光源、明暗差等“惡劣情況”。
首先是第一張,左上角有一顆射燈,地上也有很多彩燈,而其他地方實際上都比較黑。但是,魅族 17 Pro拍出來的效果幾乎完美,射燈沒有炫光,地上的彩燈沒有偏色,黑的地方如果我不告訴你,你看得出來哪兒黑么?
第二個場景更為極端,那塊布由一盞射燈照射,里屋則是兩盞小夜燈,整體非?;野怠T跊]有手動干預測光和對焦點的前提下,魅族 17 Pro可以說完全還原了人眼看到的樣子,并且布沒有過曝,里屋也看得清,相當能打。
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魅族17等得值不值?
魅族 17 Pro發(fā)布后,我也看了很多媒體的報道,其中有些字里行間流露出一種殤璃的悲涼感,滿篇都是情懷、小廠、堅持等詞匯,仿佛魅族就是下一個錘子。
不可否認,現(xiàn)在的魅族已經(jīng)與巔峰期不可同日而語,相對較小的體量使得它在供應鏈和合作伙伴那兒話語權(quán)有所降低,這也是魅族 17系列推了又推,說是備貨,一經(jīng)發(fā)售卻立馬缺貨的原因。
但是,作為一個原本應該全力追求適眾,最大化出貨量的品牌,魅族依然沒有舍棄很多自己的堅持,對審美和設計的思考,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都在17 Pro上得以充分體現(xiàn)。
在魅族 17 Pro所處的價格區(qū)間,它可能既不是屏幕最好的,也可能不是跑分最高的,但在它身上,卻散發(fā)著與其他品牌旗艦機不一樣的氣質(zhì),一種科技與藝術(shù)的交融,一份只有魅友才能讀懂的認同。
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