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全國助殘日,也是科大訊飛“聽見A.I.的聲音”公益行動一周年。一年前的第二十九個全國助殘日上,中國聾協聯合科大訊飛正式發(fā)起了“聽見A.I.的聲音”關愛聽障人士公益行動。訊飛聽見APP承諾向所有聽障用戶提供終身免費轉寫服務。

適逢“聽見A.I.的聲音”關愛行動一周年之際,科大訊飛于2020年5月15日再次來到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為藝術團的80余名聽障同學進行了一場“云捐贈”,包含訊飛聽見云會議產品及近百臺訊飛聽見錄音寶M1,并通過線下+線上連線的新方式為同學們進行培訓,手把手教會大家使用。
活動由手語老師黑虹主持,現場還通過訊飛聽見云會議遠程連線了身處外地暫時無法復課的同學。訊飛聽見技術同事也介紹了訊飛聽見M1的使用方法,未來它將幫助每一位聽障學生進行實時的溝通,變聽為看,成為他們與世界溝通的小耳朵。

魏菁陽,是一名來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專業(yè)舞蹈演員,一歲時她被高燒奪去聽力,從此走進無聲世界。直到2005年央視春晚,她通過電視屏幕第一次看見“千手觀音”,才發(fā)現原來即便聽不見音樂,也同樣可以在舞臺上華麗綻放。十歲時,她遇見了殘疾人藝術團團長、千手觀音的領舞邰麗華老師,從此人生開啟了新的篇章。

雖然自幼便失去聽力,但如今魏菁陽在溝通上卻和普通人沒什么兩樣,甚至可以相對流利地發(fā)音說話,即便對方不懂手語也能進行基礎的溝通交流。這其中,離不開殘疾人藝術團的悉心教育。“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聽障群體通過手語就能進行準確的溝通和理解,其實不然。普通人的語言表達其實是非常豐富的,除了肢體表情,還有文字的描述,相近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下表達的意思可能千差萬別。對于他們來說,唇語、手語加文字,如此立體的三方理解培養(yǎng),至關重要。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尤其是像訊飛聽見的語音轉文字技術,對于聽障群體來說,是一件幫助他們與世界溝通的有效手段。”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張京津副團長說道。
殘疾人藝術團日常會使用訊飛聽見云會議進行遠程教學,同學們不僅能看見手語,同時還可以看到實時的字幕出現在屏幕下方。藝術團內80余名聽障學生還會使用訊飛聽見錄音寶M1連接手機中的訊飛聽見APP進行日常的溝通、學習。“通過這些A.I.技術的加持,現在的聽障孩子們與陌生人、與世界溝通的能力也開始越來越好了。你看魏菁陽的語言表達非常優(yōu)秀,離不開唇語、手語、文字立體的教育理解,幾項綜合訓練,能讓他們在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上與普通人更接近。”張京津副團長如是說。

受疫情影響,殘疾人藝術團的線下教學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礙,在“停課不停學”上,因為大多網絡學習課件沒和直播課程有字幕及手語解釋,聽障學生其實更應當收到社會更多的關注與幫助。對此,殘疾人藝術團也在學習新的形式,比如:使用訊飛聽見云會議進行授課,產品可以對發(fā)言人提供實時語音轉文字的服務,將字幕呈現在屏幕端。

如今A.I.正在持續(xù)助力社會的無障礙建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把語音轉化成文字,變聽為看、看聽結合,讓聽障人士通過文字去感受世界、與人溝通交流、順利完成工作學習,建立起與聽障人士溝通的橋梁。正如手語老師黑虹所言:“通過我們的技術去建立健全人和殘障人士心靈的橋梁,去創(chuàng)造一個春天,相信這個春天比自然界的春天更美。”
特別提醒:本網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其原創(chuàng)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若本網有任何內容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處理完畢。